不同场景的智慧养老养老方式也不同

新闻来源:宏辉智通 发布日期:2018-01-29 浏览次数:3616

   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,智慧养老中的看护可分为机构式看护、小区式看护和居家式看护等三种形式。机构式看护是提供老人全天候的照顾服务,面向无法以小区或居家方式照顾的老人,这类机构包括:赡养中心、老人公寓、老人集合住宅、养护中心、长期看护机构、护理之家、急慢性医院等。小区式看护则为让老人白天到机构中接受照顾,晚上再回家过夜,包括:日间托老中心、日间看护中心、临托服务中心、失智老人日托中心等。居家式看护则由家人或雇用的看护于家中提供照顾,包括政府大力推动的「居家照顾服务」,让老人不需离开「家」,家人成为照顾者,以发挥「就地取才」的看护人力。


   人们以往对于老人看护的观念仍多停留在诉诸情感的关怀,却忽略智慧科技的帮助能带来更优质的看护服务,让人力花费在真正重要的地方,以增进整体看护质量。以下就机构式、小区式的智慧化建置现况加以梳理来看居家式看护。


   以人为本的全方位照顾:机构式赡养中心


3.jpg


   智慧看护核心需求


   在长照体系中运用智慧科技e化的主要核心,以照顾更有效益,使老人更安全、更有尊严的理念,而通过软件规划等智能化技术,将平常运作的服务窗体及照顾流程更趋完善并便于管理。台湾一位护理师花在照顾老人的平均时间为每天每位2小时,日本是3小时,德国则有4.4小时,导入智慧科技便是双连希望能增加平均看护时间的原因之一。


   一个智能化的服务模块需有几个要素:


   1. 软件工程人员与长照现场人员须有共通语言,才能规划出符合护老系统又能发挥效益的智能解决方案。


   2. 受限政府采购法,每一次的项目得标厂商可能不同,但系统及服务应有连贯性。


   3. 看护人员需花时间做教育训练,学习使用科技工具。


   4. 需考虑投资成本,若成本高却不见成效,项目便会停滞。


   智能化系统建置


   专职负责老人需求与管理需求的研究,得出几个智能系统规划的考虑重点:长者的安全、管理效益以及简化长者操作计算机的繁琐手续。


   1. ZigBee定位系统:利用无线感测技术(WSN),结合ZigBee无线通信协议与智能监控系统,透过老人随身的ZigBee感测卡与视频实时监控系统,中心可在接收事故通知时得知老人所在位置,做出警急应变处理。


   2. ICT平台:建立标准化服务SOP,导入机构营运管理的ICT平台,加速作业时间与数据管理的便利性以提升管理效率。


   3. 服务链接器(Service Connection Device, SCD):功能包括视讯通话、网络收音机、电子布告栏等,老人通过触控式使用设备,透过SCD接口即可与家属视讯通话、实现叫车、叫外送等服务。


   4. RFID智能辨识系统:透过各区内的读取器(Reader),藉由侦测老人佩带的Tag,当老人按下紧急按钮时可得知呼叫位置,提醒人员前往处理。


   5. HOCA智能居服管理系统:与浩鑫策略合作,导入居家照顾服务流程管理平台,提供行政管理与行动管理,实时掌握班表派工、所需服务项目、服务评鉴等讯息,改善人力资源分配。


   6. 资通讯系统优化(进行中):与友达合作,为现有的ICT系统进行优化。


6.jpg



   给业主的智慧化导入建议


   对于不清楚自己需求的赡养机构,建议照以下顺序一步一步来,从这样的经营过程中找出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:


   1. 建立老者基本数据库;


   2. 建立看护纪录;


   3. 建立整合型的看护纪录;


   4. 为看护纪录做质量管理;


   5. 整体数据的汇整。


   结合物联网与大数据:受恩智慧看护大楼


   智慧养老看护核心需求


   智慧养老2.0讲求服务弹性,须有强而有力的工具来支撑,以满足老人们的不同需求。过去无论是管理人员或看护人员,皆花费太多时间在无谓的窗体作业,透过信息化的云端管理流程取代纸本作业,将可大幅简化服务前/服务后的效率,让「服务中」的质量与价值最大化,把生活重新带回给老人。



8.jpg


   智能化系统建置


   1. 监控系统:一楼的日照中心为老人社交空间,透过装设360度热成像感应摄影机得知其活动状况,代替工作人员因照顾者较多而疏于照看记录的辅助工具。


   2. Beacon微定位系统:实时追踪老人位置,再搭配AI技术分析移动轨迹及行为模式,增强看护环境的安全性与实时应变能力。后续也将规划与其他软硬件结合,布建于邻近小区以延伸老人安全范围。


   3. 人脸识别:导入人脸识别门禁管理应用,并记录老人在中心内的活动情形。


   4. 智慧床垫:可侦测睡眠状态与上下床情形,老人起身时能自动通知看护员协助。


   5. 各式物联网传感器:如空气质量侦测、红外线、水流传感器等,汇整老人生活作息与健康数据。


   6. 大数据分析(进行中):将运用物联网技术所收集的数据加以汇整,于监控中心转化为可视化信息。目前仍处于资料收集阶段,待累积足够数据,未来将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挖掘更佳的解决方案。


10.jpg



   与厂商的合作模式


   1. 厂商提供整套相关设备产品,受恩负责整合并销售。


   2. 厂商有想法也有解决方案,可进入受恩的看护场所做测试,经过整合后往外输出。


   3. 厂商与受恩皆有各自的服务,彼此串联作服务的链结,是成本最低的作法。


   4. 共同开发,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最高。但随着受恩本身的执行能力愈高,共同开发的机会也会日益降低。


   其实智慧养老最大的需求及数量都在个人居家,并非因为居家看护可行,就能做到智慧看护,而是要两条路并行,让市场对智慧家庭的接受度慢慢提升,使欲导入居家看护的家庭觉得有其价值。


   智慧看护可说是一个新蓝海,虽有众多科技厂前仆后继进入,却尚未出现真正完善的解决方案,形成百家争鸣的状态。双连赡养中心总顾问蔡芳文认为可能有几个原因:这些厂商可能规模不够大,经营无法永续,自然无法支撑任何一个中小型机构。除此之外,由于业主对自己的需求不甚清楚,厂商亦无法提供适合现场需求的解决方案,以致沟通的过程旷日废时。


   互相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极长,因此有往往越大的公司可能越难合作,尤其看护服务有许多的工作流程与细节,技术人员需长期到现场蹲点以了解实际状况,然大企业有自己的预算、人力及KPI问题,较难以投入过多人力与资源,讨论修正的时程一旦拉长,往往衍生许多后续问题。


   除需求沟通的过程需长期磨合外,教育训练亦是另一项挑战。第一线照顾工作员与管理者对于智慧化科技的应用产生落差,特别是多数人员不熟悉科技产品而心生抗拒,往往需要在其执行服务时派员陪同做教育训练,所付出的人力、心力亦相当可观。


   安企商机在哪里?


   1. 小区日照中心或赡养机构皆有监控需求,需要大范围监控老人在中心内的活动状况。


   2. 对智能图像分析产生需求,在提供安防监控的同时,可作诸如老人行为偏好、行进轨迹的可视化数据分析。


   3. 智慧养老多从智能家庭切入,视频监控为其中一环,但需考虑如何有效监控又不妨碍被监测者隐私的解决方案,例如利用算法去掉人像信息,改以身体轴线的运动向量呈现等。


   4. 室内定位技术如ZigBee、Beacon、RFID等,以监护老人位置并达到紧急救援目的。


   5. 投入智能看护者多为电子科技大厂,本身不做安控,倾向与其他领域厂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。